地产八卦

苏州50后、60后、70后、80后口述"三十而立"
吴江楼市网  发布时间:2010-02-24  来源:苏州日报  点击数:3531

  时间进入公元2010年。

  这个整数年份,对于很多人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。这一年,“70后”开始变得“不惑”,“60后”到了“知天命”,“50后”已有人“耳顺”,但全社会却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第一批跨进“而立”之年的“80后”身上。

  各种声音中,质疑声最大:面对飞涨的房价,职场的重压,还有让人不得不小视的“剩男剩女”问题,这些刚刚30岁的中国青年能否实现“三十而立”?不少媒体甚至用了这样的醒目标题:“‘80后’三十难立,近半数无房无车”。

  与此同时,“80后”也在反问:什么是“三十而立”?怎样才算“三十而立”?我们能从“50后”、“60后”、“70后”的“三十而立”中感悟和汲取什么?

  50后

  知青刚刚返城手上一无所有

  他们生于上世纪50年代,其数以亿计,而同为“50后”,年龄、命运也有差别,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,那就是经历过贫困时代和十年浩劫。

  出生在浒墅关的陆阿姨今年正好60岁,本命年的她对自己30岁时的事还记忆犹新。陆阿姨1968年插队下乡。1979年,大批知青返城,陆阿姨也在其中,工作都是就近安排。陆阿姨被分配到吴县印刷厂做后勤,这在许多人眼里是个好工作。“80年代初对返城知青是一大考验,从广阔天地回来,除了拖家带小,一无所有。”陆阿姨说,当时已近而立之年,却要抛弃在农村的一切生活资源。带着一身疲惫和无知站在轰隆隆的机器旁,惶惑无奈,一切从零开始。“万事开头难。不过,只要想起下乡的日子,这些就不再是问题。”当时她们有许多困难,其中最大的就属房子。忽然间家里人增加了好几个,只能搭简易房,买折叠床,早收夜摊。

  那个时候,一对夫妇月工资加起来只有60多元,刚够养一个孩子。好在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,市场上物品本就稀少,大家生活水平相差无几。80年代结婚流行“三转一响”(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、收音机),陆阿姨算了一笔账:“永久牌自行车120元一辆,上海牌全钢手表120元一块,缝纫机160元,收音机30多元。一对夫妻要准备好500元,才能结个体面的婚。可这500元要多久才能攒够啊!”

  对于陆阿姨这代人,是改革开放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。

  十年的下乡生活让他们身心俱疲,而立之年已是伤痕累累,此时他们就是标准的“三无产品”:无社会地位,无工作经验,无经济能力。要说理想,就只图个温饱,无病无灾。不过,他们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,一切困难自己解决,从头学起,不自卑,不谄媚,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。可以说,而立之年,他们曾迷茫过,但没有放弃。

  对于“80后”,陆阿姨有自己的看法:“80后”已到了成家年龄,房子是年轻人的刚性需求。但是,面对如今高涨的房价,到头来不还是依靠父母?“‘80后’的父母很多都是‘50后’,也就是他们二十多年前的房子问题,现在还得再解决一遍!”

  “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!”陆阿姨的弟弟家前年为儿子操办婚事,花光毕生积蓄,在高新区买了套房;去年添了孙子,这下可把他们忙坏了,不过忙坏的只是弟弟和弟媳,“去探访时看到我弟弟弟媳在看孩子,隔壁小夫妻却一人一台电脑。我弟弟说,儿子儿媳‘偷菜’都来不及,哪有时间管孩子!”

  陆阿姨说,快节奏的生活让“50后”无所适从。“发短信都要老半天,更别说是电脑了。我会种菜,但不会‘偷菜’,但我们相信他们能成为时代的接班人。”

  60后

  用三间小楼房换张城镇户口

  他们生于上世纪60年代。在物质生活匮乏中度过了少年时代,启蒙时期的纯洁童心被“文革”涂抹上单调的红色,却又幸运地亲历了改革开放全过程。

  来自吴江的陈女士出生于1963年,他们这一代是在红色岁月里成长起来的。他们也很能吃苦,却比“50后”接受了更多教育。1978年,她高中毕业,就在生产队上工,因为还未成年,每天工分只有四分钱,加上年底分红,平摊下来每天也就两三毛钱。

  陈女士说她最想要一块钻石牌手表,在那个年代这是很大的事。“记得当时我一年工分加起来才85块钱,而一块手表就要120元。你有钱还不行,买东西要用票,都是限量供应,还要托人。这个念头,念叨了好几年才实现。”

  “种田苦啊!有时候天还没有亮就要上工,赶上农忙季,常常是一回家就躺下,再不想起来。”或许是这样想法的影响,陈女士30岁以前就一直梦想能够弄上城镇户口,这个想法一直到1989年才实现。陈女士花了2.4万元为自己和女儿转了城镇户口。陈女士说:“那时房子还不贵,2.4万元可以造3间两层的小楼房。但很多人还是忍痛拿出了那笔钱。”

  时过境迁,与那时候大家都想“农转非”不同,现在很多人却开始想“非转农”,“这是因为对农民的政策好了,如果赶上拆迁啥的,田越多,得到补偿也越多”。

  “60后”的人30岁正好从90年代初开始,更多的新鲜事物进入生活当中,和80年代相比,虽然只是短短几年变化。结婚三大件已经变成了电视机、洗衣机、录音机;原本国营企业的铁饭碗也开始不保险,私营经济开始发展;股票、电脑等开始进入生活……种种新事物的冲击和累积,也造成了这一辈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上的一些新变化。

  “60后”的子女大多是“85后”、“90后”,与“50后”的父母相比,他们给了子女更多自由度。出生在1962年的张女士,女儿1988年出生,张女士觉得母女俩更像朋友。她认为现在时代不一样了,年轻人接触的事物和想法已经不能用他们的那个时代来衡量。所以她更愿意站在一个倾听者的角度上和孩子沟通。

  “60后”们也更注意从小对孩子的投资,不少父母还拿出自己的积蓄,初高中就把孩子送往国外读书。在盛泽从事贸易的陈先生,女儿是“85后”,高中一毕业他就把她送往加拿大读大学,虽然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都要二三十万,但他认为很值得。当然,他也认为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的孩子有很多不务实的地方,需要指导,“给予充分的自由度不是放任不管,这两者有本质区别。”

  • 吴江二手房,租房,扫以上↑微信二维码关注

  • 更多吴江楼市资讯,请扫以上↑微信二维码关注

【上一页】   1     2    【下一页】

发表评论 (理智评论文明上网,拒绝恶意谩骂)

最新留言

更多
    暂时无留言!